聚首一堂楊柳東風初識面 垂絲萬縷杏花春雨喜彈冠

理髮店11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聚首一堂楊柳東風初識面
下聯:垂絲萬縷杏花春雨喜彈冠

參考注釋

聚首

猶碰頭;聚會。 宋 蘇舜欽 《詣匭疏》:“然民情洶洶,聚首橫議,鹹有憂悸之色。” 明 曹學佺 《八月朔日予返白下》詩:“此別紛紛難聚首,天涯那許夢魂閒?” 清 查禮 《八聲甘州》詞:“有幾番,天涯聚首;有幾番,彈淚別西東?” 清 吳樾 《與同志某君書》:“前在 獸居村 聚首一日夜,彼此各抒所見。” 冰心 《莊鴻的姊姊》:“他在 唐山 工業學校肄業,離家很遠,只有年假暑假,我們才能聚首。”

楊柳

(1) [poplar and willow]∶楊樹和柳樹的合稱

(2) [willow]∶專指柳樹

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3) 古曲名,即“折楊柳”[a tune]

羌笛何須怨楊柳。——唐· 王之渙《涼州詞

東風

(1) [easterly]∶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spring breeze]∶春天的風

(3) [driving force of revolution]∶比喻革命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識面

(1).相見。 唐 韓愈 《答張徹》詩:“首敍始識面,次言後分形。” 宋 陸游 《贈應秀才》詩:“辱君雪裡來叩門,自説辛勤求識面。”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河工奢侈之風》:“有為賓主數年,迄未識面者。”

(2).見過面;熟識。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常閉門不出入,人無識面者。”《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回:“看著路傍,專望一識面之人經過此地,便是救星。” 茅盾 《虹》五:“從未有過一個僅僅識面的男子對她這樣地關切,這樣地熱心並且這樣地努力想博她的歡心。”

(3).猶世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這死不見識面的貨。”

垂絲

(1).下垂的絲狀枝條。多指柳條。 唐 李白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垂絲百尺掛雕楹,上有好鳥相和鳴。”

(2).指如絲的枝條下垂。 前蜀 李珣 《漁歌子》詞:“柳垂絲,花滿樹。”

(3).白髮下垂。 唐 李紳 《發壽陽分司勅到又遇新正感懷書事》詩:“休為建隼臨 淝 守,轉作垂絲入 洛 人。” 唐 白居易 《白鷺》詩:“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4).指垂絲海棠。 宋 張元乾 《念奴嬌·丁卯上巳燕集葉尚書蕊香堂賞海棠即席賦之》詞:“燒燭呈妝,傳杯繞檻,莫放春歸去。垂絲無語,見人渾似羞妒。”

杏花春雨

初春杏花遍地、細雨潤澤的景象。 元 虞集 《風入松》詞:“為報先生歸也,杏花春雨 江 南。” 元 張翥 《摸魚兒》詞:“但留意 江 南,杏花春雨,和淚在羅帕。” 楊朔 《<東風第一枝>小跋》:“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詩力。”

彈冠

(1).彈去冠上的灰塵;整冠。《楚辭·漁父》:“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 註:“拂土芥也。”

(2).多用以表示喜慶或敬肅等。 宋 蘇軾 《借前韻賀子由生第四孫斗老》詩:“今日散幽憂,彈冠及新沐。”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贊序》:“予乃彈冠拭目,拜而窺之,宿素志心,於是併遂。”

(3).比喻相友善者援引出仕。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內無 金 張 之援,外乏彈冠之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 唐 襄陽 孟浩然 ,與 李太白 交遊。 玄宗 徵 李 入翰林。 孟 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訊息,乃入京謁之。” 王闓運 《上曾總督書》:“故人朝升而良友彈冠,時相夕貶而黨與並空。”

(4).指為官。 北齊 顏之推 《古意》詩:“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 宋 陸游 《憶昔》詩:“早知虛起彈冠意,悔不常為秉燭游。”參見“ 彈冠相慶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