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太和,道綜乾始坤生,兩儀並久; 誕膺多福,功被民熙物阜,四海皆春。

壽聯名人名家14字壽聯

對聯全文

上聯:保合太和,道綜乾始坤生,兩儀並久;
下聯:誕膺多福,功被民熙物阜,四海皆春。

對聯備註:

(清-《康熙60萬壽東三官廟牌樓》,康熙六旬壽誕東三官廟牌樓聯)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乾始

謂天為萬物之本。《易·乾·文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乾·文言》:“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孔穎達 疏:“乾始,謂乾能始生萬物,解元也。” 明 何景明 《告咎文》:“敷乾始之美利兮,運不息之元德。”

兩儀

(1).指天地。《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 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 安樂公主 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 南山 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陰陽、男女。 魯迅 《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 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誕膺

承受(天命或帝位)。《書·武成》:“我文考 文王 ,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孔 傳:“大當天命。” 唐 陸贄 《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陛下誕膺寶歷,思致理平。” 明 歸有光 《封朝鮮國王妃朴氏誥文》:“制曰:‘我祖宗誕膺天命,統御萬方。’”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天貺大東,數千年前,早開楛矢信義之俗,以待我祖宗誕膺景命,混一神洲。”

多福

(1).多福分;多幸福。《書·畢命》:“予小子永膺多福。”《詩·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漢 班固 《東都賦》:“猗歟緝熙,允懷多福。” 晉 陸機 《五等論》:“經始權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 郭小川 《登九山》詩:“高亢的豫劇腔呵,表不盡這代人的多福多壽。”

(2).舊時常以“多福”、“多壽”、“多男”作祝頌之詞。參見“ 三多 ”。

民熙物阜

人民安樂,物產富饒。形容昇平景象。 明 楊柔勝 《玉環記·延賞慶壽》:“民熙物阜歲時豐,三邊烽火息,四海受恩隆。”

四海

(1) [the whole country]∶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the whole world]∶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unconstrained]∶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