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 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

名勝太原15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
下聯: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

對聯備註:

(劉大鵬題山西太原晉祠同樂亭)

參考注釋

同聲相應

(1).指樂聲相和。《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孔穎達 疏:“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 三國 魏 嵇康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之分也。音不和,則比絃不動;聲同,則雖遠相應。”

(2).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合歡詩》:“婦人言虎嘯風起,龍躍雲浮,磁石引針,陽燧致火,皆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宋 秦觀 《十二經相合義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所謂同類而相感者也。”

(3).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應。《三國志·魏志·王粲等傳論》:“昔 文帝 、 陳王 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水滸傳》第八五回:“ 江 乃 鄆城 小吏,逃罪上山……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恩如骨肉,情若股肱。” 續範亭 《號召山西人民推翻萬惡無恥軍閥閻錫山》:“我們過去都是 續 李 兩烈士的革命同志,參加過國民軍的戰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心心相印脈脈相通。”

同氣相求

《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孔穎達 疏:“‘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後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氣質相類者互相吸引、聚合。 清 曾國藩 《湘鄉縣賓興堂記》:“其官斯土者……又皆一時賢俊,有循良之績,與邦人士講求吏治將略,互相稱美,訢合無間。同明相照,同氣相求,何其翕應者與!” 孫犁 《澹定集·金梅<文海求珠集>序》:“要視作家如友朋,同氣相求,體會其甘苦,同情其遭際,知人論世。”

同人

(1) [colleagues]∶舊時稱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或同行業的人。又作“同仁”

(2) [person of the same belief or conviction]∶也稱志同道合的人

告同人曰。——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千秋

(1).舊時皇帝的誕辰。始自 唐玄宗 。《唐會要·節日》:“ 開元 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 源乾曜 右丞相 張説 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至 天寶 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 蕭炤 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按, 玄宗 生於八月初五。 唐 杜牧 《華清宮三十韻》:“歌吹千秋節,樓臺八月涼。”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明皇 始置千秋節,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

(2).皇后、貴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禮志七》:“ 雍正 六年,始令皇后千秋節王公百官鹹蟒袍補服,後準此行。攝六宮事皇貴妃千秋節,儀同皇后。”參見“ 千秋令節 ”。

(3).詞牌名。即“千秋歲”。

不可

(1)

[should not]∶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must not]∶決不能,必須

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simply must]∶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樂不可極

[one should not pursue pleasure to its extreme] 享樂不可過分,否則樂極生悲。也比喻做事要有限度

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

樂事

[delight;joy;pleasure] 得意事;使人高興或滿意的事

享受傾聽他談話的樂事

眾心

眾人之心;民心。《韓非子·八經》:“深一以警眾心,泄異以易其慮。” 陳奇猷 集釋:“人君深知一事之詳情則可警眾人之心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 得 齊 眾心。”《北史·序傳》:“ 孝文 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 宋襄公 雖行仁義,失眾而亡, 田常 雖不義,得眾而強。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眾心之向背。”《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稽古史冊,興亡雖非一轍,而得眾心者未有不興,失眾心者未有不亡。”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