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峽瀉詞源,孰障東川,惟有韓文凌八代; 乘槎來使節,每依南斗,莫吟杜句悵三秋。

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倒峽瀉詞源,孰障東川,惟有韓文凌八代;
下聯:乘槎來使節,每依南斗,莫吟杜句悵三秋。

對聯備註:

(清-蔡振武《夔州府試院聯》)

參考注釋

倒峽

(1).謂江水傾峽而出。 宋 朱熹 《同子澄及諸僚友游三峽山房登折桂分韻得萬字》:“散目山崔嵬,縱轡路脩蔓。憑欄快倒峽,躋壑困脫輓。”

(2).比喻文章氣勢磅礴。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搆》:“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後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使人人讚美,百世流芳。”

詞源

[etymology] 語言成為(如一個詞或詞素)的歷史、來源(常包括其史前史),從該語言成分在語言中最早出現的記載追溯其語音、書寫和詞義的發展;追溯它從一種語言轉變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分析拼成它的組成部分;鑑定它在其他語言中的同源詞,或者追溯它及其同源詞在一種有記載的或假設的祖系語言中的共同的祖傳形式

惟有

[only] 只有

我們都很高興,惟有他沉著

八代

(1).八世。《文選·陸機<辯亡論上>》:“於是講八代之禮,蒐三王之樂。” 李善 註:“八代, 三皇 、 五帝 也。”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釋故》以三十餘言總持一義,諒以八代殊名,方國異語,靡不集合,非一時能具數詞也。”

(2).指 東漢 、 魏 、 晉 、 宋 、 齊 、 梁 、 陳 、 隋 。 宋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乘槎

亦作“ 乘楂 ”。乘坐竹、木筏。傳說天河與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遂立飛閣於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織女、牽牛。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 蜀 郡訪 嚴君平 則知之。”後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時。見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藝文類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也載有類似的傳說: 漢 張騫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經月,到一城市,見有一女在室內織布,又見一男子牽牛飲河,後帶回織女送給他的支機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序》:“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飇道阻, 蓬萊 無可到之期。” 宋 蘇軾 《次韻正輔同游白水山》:“豈知乘槎天女側,獨倚雲機看織紗。” 清 孔尚任 《岸桴記》:“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後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詩之一:“乘槎斷訊息,無處覓 張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隻琉球使還訊息》詩之一:“聞道乘槎客,安流實快哉。” 清 黃遵憲 《遠歸》詩:“且圖傍岸牽舟住,競説乘槎犯斗還。”參見“ 星槎 ”、“ 浮槎 ”。

使節

(1) [minister;diplomatic envoy]∶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一國派往另一國辦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節和領事

(2) [tally]∶古時指使者所持的符節

南斗

(1).星名。即斗宿,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稱。《史記·天官書》:“南斗為廟,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 張守節 正義:“南斗六星,在南也。”《文選·左思<吳都賦>》:“仰南斗以斟酌,兼二儀之優偓。” 劉逵 注引《天官星占》:“南斗之爵祿,其宿六星。” 清 袁枚 《新齊諧·飛星入南斗》:“君輩不知天文者,雖見飛星入南斗亦無害。” 郭沫若 《南海勞軍》詩:“天際 雷池 誰敢越?酌將南斗壽京華。”

(2).借指南方,南部地區。《隋書·高帝紀上》:“ 尉迥 猖狂,稱兵 鄴邑 ,欲長戟而指北闕,強弩而圍南斗。” 張際亮 《送雲麓督糧粵東》詩:“便使儲胥富 五羊 ,要持節鉞指南斗。”

三秋

(1) [the three autumn jobs (harvesting, ploughing and sowing)]∶指秋收、秋耕、秋播

(2) [the three months of autumn]∶指秋季的三個月

(3) [the third month of autumn]∶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4) [three years]∶指三年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李白《江夏行》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