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舒嚴並稱漵浦三賢,同蹶妙年千里足; 念吳楚尚有高堂二老,可憐孝子九原心。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與舒嚴並稱漵浦三賢,同蹶妙年千里足;
下聯:念吳楚尚有高堂二老,可憐孝子九原心。

對聯備註:

(清-曾國藩《挽向師棣聯》)

參考注釋

並稱

(1).一齊稱道。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於是諸大夫茫然喪其所懷來,失厥所以進,喟然並稱曰:‘允哉 漢 德!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漢 揚雄 《羽獵賦》:“喟然並稱曰:‘崇哉乎德!雖有 唐 、 虞 、 大夏 、 成周 之隆,何以侈茲!’”

(2).相提並論。 明 李贄 《書決疑論前》:“十法界以佛界與九界並稱,豈可即以娑婆世界為佛界,離此娑婆世界遂無佛界耶?”

漵浦

亦作“漵浦”。水名。源出 湖南省 漵浦縣 東南,流入 沅江 。《楚辭·九章·涉江》:“入 漵浦 余儃佪兮,迷不知吾之所如。” 王逸 註:“ 漵浦 ,水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瞿溪山飯僧》詩:“迎旭凌絶嶝,暎泫歸 漵浦 。”《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南朝 梁 陸倕 《思田賦》:“出郭門而東鶩,入 漵浦 而南迴。” 唐 張九齡 《故辰州瀘溪令趙公碣碑銘》序:“ 辰陽 於遠, 漵浦 迴邅。”

三賢

(1).佛教語。指十住、十行、十迴向。 唐 李邕 《嶽麓寺碑》:“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變文》:“越三賢,超十地,福德周圓入佛位。”參見“ 三賢十聖 ”。

(2).三個賢人。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 方魁 與同榜 方登 、 方吉 ,皆 唐 詩人缺唇處士 方乾 之後,與 嚴子陵 、 范文正公 為釣臺三賢。” 明 瞿佑 《歸田詩話·樂天晚年》:“ 樂天 連為 杭 蘇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 杭 則有三賢堂,併 林和靖 、 蘇東坡 祠之。” 沉礪 《展張蒼水墓》詩:“ 於 墓 岳 祠分鼎足, 西湖 一勺峙三賢。”

妙年

指少壯之年。《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終軍 以妙年使 越 。” 唐 杜甫 《奉贈嚴八閣老》詩:“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 宋 賀鑄 《南鄉子》詞:“眉宇有餘妍,初破瓜時正妙年。” 清 李漁 《比目魚·贈行》:“你乘此妙年,正該出去應舉。” 茅盾 《清明前後》第一幕:“人在這樣情形下,既非聖賢,難免要有點牢騷,而 唐文君 雖在妙年,竟也象老婆子那樣咀碎。”

千里足

[the winged steed] 即千里馬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吳楚

(1). 春秋 吳國 與 楚國 。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 吳 楚 憑 江 ,負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吳 楚 之故地。即今 長江 中、下游一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君 吳 楚 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 吳 楚 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許宗魯 《登齊山樓》詩:“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吳 楚 江流畫裡看。” 陳毅 《詠三峽》詩:“總嫌太狹窄, 吳 楚 天地寬。”

(3).指 吳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區域。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 楚 異鄉,此繩一繫,終不可逭。”

(4).指 漢高祖 分封的 吳 楚 諸侯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吳 楚 反,聞。”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十,上下無別,權侔京室,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 清 姚鼐 《賈生明申商論》:“﹝ 景帝 ﹞其資如此,而 鼂錯 又以 申 商 進之,何怪有 吳 楚 之難。”

高堂

(1) [hall with high ceiling]∶高大的廳堂

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

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one's parents]∶指父母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

二老

[father and mother] 對父母雙親的尊稱

可憐

(1) [pitiful;pitiable]∶值得憐憫

露出一副可憐相

(2) [meagre;miserable]∶數量少或質量壞得不值一提

可憐的家產

孝子

(1) [dutiful son]∶指對父母孝順的兒子

(2) [son in mourning]∶父母死後守孝的人

九原

[Jiuyuan] 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縣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後世因稱墓地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