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全文
上聯:社火憶鄉風,海駕鰲山,萬盞燈球爭買夜;
下聯:粉團仍密宴,風和鶴焰,三更春箭正傳觴。
對聯備註:
(清-《福州會館元宵燈聯》;北京虎坊橋福州會館燈聯之六。)
參考注釋
社火
(1) [folk art performance given on traditional or religious festivals]∶民間節日舉辦的雜戲、雜耍等遊藝活動
(2) [partner]∶同夥
鄉風
鄉里的風俗;地方風俗。 宋 蘇軾 《饋歲》詩:“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清 查初白 《除夕恩賜羊鹿》詩:“鄉風未敢分僚友,家祭先應薦祖宗。”如:各處各鄉風。
(1).鄉,通“ 向 ”。趨從教化。指政治上的歸順或對個人的敬仰。《管子·版法》:“萬民鄉風,旦暮利之。”《史記·留侯世家》:“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 宋 王安石 《謝林中舍啟》:“鄉風有年,修問無所。”
(2).鄉,通“ 向 ”。指趨向某種風氣。《史記·儒林列傳》:“ 武安侯 田蚡 為丞相,絀 黃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 公孫弘 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章炳麟 《校文士》:“而後生信其(指 龔自珍 )誑耀,以為巨子,誠以舒縱易效,又多淫麗之詞,中其所嗜,故少年靡然鄉風。”
鰲山
[lanterns shaped like the huge legendary turtle] 宋元時俗。元宵節用彩燈堆疊成的山,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
燈球
亦作“ 燈球 ”。球形的彩燈。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元宵》:“兩朵樓各掛燈毬一枚,約方圓丈餘,內燃椽燭。”《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太平時節元宵夜,千里燈毬映月輪。” 茅盾 《尚未成功》二:“媽媽和你斗紙馬,回頭再糊一個紅紙的燈球。”
買夜
用錢買取夜間的歡娛。多指piao7妓宿娼。 宋 梁棟 《念奴嬌·春夢》詞:“碧海傾春,黃金買夜,猶道看承薄。”
粉團
食品名。用糯米製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猶今之麻團。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射團》:“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元宵節 前門 燈市, 琉璃廠 燈市, 正陽門 摸釘, 五龍亭 看燈火,唱秧歌,跳鮑老,買粉團。”
密宴
見“ 密宴 ”。
亦作“ 密讌 ”。指氣氛親昵融洽的小型宴會。《南史·齊曲江公遙欣傳》:“ 延興 元年, 明帝 以 遙欣 為 兗州 刺史。時 豐城公 遙昌 亦出鎮 壽春 ,帝於便殿密宴, 始安王 遙光 亦在座。” 宋 柳永 《減字木蘭花》詞:“深房密宴,爭向好天多聚散。緑鎖窗前,幾日春愁廢管絃。”一本作“ 密讌 ”。
鶴焰
亦作“ 鶴燄 ”。燭火。因燭台竦立如鶴,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詠池中燭影》:“魚燈且滅燼,鶴焰暫停輝。” 宋 夏竦 《上元應制》詩:“寶坊月皎龍燈淡,紫館風微鶴燄平。”
見“ 鶴焰 ”。
三更
[the third watch——midnight] 第三更,約在半夜十二時左右
春箭
春天的漏箭。古代以銅壺滴漏計時,壺內置箭,刻節,浮於水上,以計晝夜昏明。 宋 夏竦 《奉和御製上元觀燈》:“冉冉游塵生輦道,遲遲春箭入歌聲。” 明 湯顯祖 《紫釵記·觀燈》:“金鎖通宵啟玉京,遲遲春箭入歌聲。”
正傳
[subject] 長篇小說的正文部分,說書中的主要故事情節
閒言不表,書歸正傳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
對聯推薦
對聯:清香不斷台上白蓮開佛座
名勝,浙江,11字對聯對聯:樓台突兀排青嶂 鍾馨虛餘下白雲
名勝,西湖,7字對聯對聯:春曉琦霞花並蒂 冬雲秀色鳳雙棲
婚聯,切姓婚聯,7字婚聯對聯:騶虞來盛世; 獬廌秉忠心。
名人名家,6字對聯對聯:龍鍾傳技不留一手 老樹著花貴有繁枝
春聯,8字春聯對聯:萬里春風陶美德 百年事業冶新人
春聯,7字春聯對聯:一年好運隨春到 四季彩雲滾滾來
春聯,7字春聯對聯:和聲鳴盛 感物通靈
行業,4字對聯對聯:東風撲面經新雨 江水回頭戀子年
春聯,鼠年,7字春聯對聯:烏石證前身鐵骨嶙峋披赤膽
題贈,12字對聯對聯:孫子生孫五世其昌稱國瑞
壽聯,分齡雙壽,百歲壽,11字壽聯對聯:雨過芳草潤 春到杏花香
花朝節,5字對聯對聯:此間有好水好山原是一塊乾淨土
名勝,蘭州,14字對聯對聯:百福屏開九天迎瑞靄 五雲景麗萬象入春台
名勝,北京,故宮,乾隆,9字對聯對聯:閒坐小窗讀周易; 每依南斗望京華。
名人名家,名勝,集句,8字對聯
詩詞推薦
- 翠色黏天,一葉迎風舉何大圭《蝶戀花》
- 澆紅濕綠千萬家,青絲玉轤聲啞啞劉言史《買花謠》
- 書閱揚州貢,功觀禹化覃林景熙《知宗柑詩用韻頗險予既知之復取所未用之韻續》
- 辛勤抱遺經,及此鬢髮班陳傅良《借書一首別薛子長》
- 春寒惻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趙孟頫《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