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夫探及第花,教子作中流柱,兩代恩榮,宮保堂前娛彩服; 陟屺折武昌柳,扶櫬涉洞庭波,萬家哀感,撫軍門下悵慈雲。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相夫探及第花,教子作中流柱,兩代恩榮,宮保堂前娛彩服;
下聯:陟屺折武昌柳,扶櫬涉洞庭波,萬家哀感,撫軍門下悵慈雲。

對聯備註:

(清-《挽胡林翼母聯》)

參考注釋

及第花

杏花的別名。 唐 鄭谷 《曲江紅杏》詩:“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 清 梁章鉅 《楹聯三話·女校書朱玉聯》:“ 趙甌北 先生,重赴鹿鳴宴,常主其家, 朱玉 乞先生贈楹聯,時 玉 有徵蘭之信,先生手揮一聯應之云:‘憐卿新種宜男草,愧我重看及第花。’一時傳為佳話。”

教子

[godchild;godson] 在洗禮時某人為教父,而教父保證將其教養成為基督

中流

(1) [midstream]∶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間

大石當中流。——宋· 蘇軾《石鐘山記》

使船保持在中流駛行

(2) [midstream]∶江河的中段

長江中流

(3) [medium]∶中等

恩榮

謂受皇帝恩寵的榮耀。 南朝 宋 謝靈運 《命學士講書》詩:“古人不可攀,何以報恩榮。”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五:“一曲稱君心,恩榮連九族。”《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今官至撫臺,恩榮極矣,一向清勤自矢,不負朝廷。”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敘仕宦,述恩榮,詳列子女生卒,而無一字言及其居官。”

宮保

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稱。 明 代習慣上尊稱太子太保為宮保, 清 代則用以稱太子少保。 明 歸有光 《顧夫人八十壽序》:“﹝公﹞進宮保,﹝ 顧夫人 ﹞有一品夫人之誥。”《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那位 方宮保 ,現任兩 江 總督。”《老殘遊記》第三回:“因為他辦強盜辦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宮保賞識非凡。”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死》:“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

堂前

(1).正房前面。 漢 無名氏 《艷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 晉 陶潛 《歸園田居》詩之一:“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唐 杜甫 《又呈吳郎》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2).正廳。 唐 朱慶餘 《近試上張籍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 翠蓮 ﹞泡了一盤茶,托至堂前,擺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請公公、婆婆堂前吃茶。’”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 羿 又在房裡轉了幾個圈子,走到堂前,坐下,仰頭看著對面壁上的彤弓、彤矢、盧弓、盧矢、弩機、長劍、短劍。”

(3).代指母親。《宋史·列女傳·陳堂前》:“ 陳堂前 , 漢州 雒縣 王氏 女,節操行義為鄉人所敬,但呼曰堂前,猶私家尊其母也。”

彩服

彩衣。指孝養父母。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歸田》:“兩兒遊宦,誰娛彩服於堂前?” 清 周亮工 《延醫不得寄舍弟靖公》詩:“亂里弓衣憐幼弟,危途彩服媿雙親。”參見“ 彩衣 ”。

(1).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員。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棣華晴雨好,綵服暮春宜。” 仇兆鰲 註:“棣華比其弟,綵服兼諸公。” 唐 杜甫 《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綵服,有職者之服。” 明 劉基 《南陵崔氏思梅詩》:“昔來梅花下,綵服輝清尊。”

(2).猶彩衣。謂彩衣以娛親。 唐 杜甫 《入奏行》:“繡衣春當霄漢立,綵服日向庭闈趨。” 仇兆鰲 註:“ 老萊子 綵服以娛親。” 宋 司馬光 《送蘇屯田寀知單州》詩:“綵服當年戲,驪駒此日榮。”參見“ 綵衣娛親 ”。

陟屺

(1).《詩·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鄭玄 箋:“此又思母之戒,而登屺山而望也。”後因以“陟屺”為思念母親之典。 唐 元稹 《追封李逢吉母王氏等制》:“孝子之於事親也,貧則有啜菽之歡,仕則有捧檄之慶,離則有陟屺之嘆,歿則有累茵之悲。” 明 孫仁孺 《東郭記·井上有李》:“因辟兄以離母,時懷陟屺之思。” 清 錢謙益 《南京光祿寺少卿馮若愚母錢氏加贈宜人制》:“為歌念母之詩,彌深陟屺之嘆。”參見“ 陟岵 ”。

(2).借指母親。

武昌柳

《晉書·陶侃傳》:“﹝ 侃 ﹞嘗課諸營種柳,都尉 夏施 盜官柳植之於己門。 侃 後見,駐車問曰:‘此是 武昌 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 施 惶怖謝罪”。後泛稱楊柳為“武昌柳”。 唐 孟浩然 《泝江至武昌》詩:“行看 武昌 柳,髣髴映樓臺。” 唐 李商隱 《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詩:“緣憂 武昌 柳,遂憶 洛陽 花。”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席上留別》詞:“折盡 武昌 柳,掛席上 瀟湘 。”

扶櫬

猶扶柩。 唐 杜甫 《別蔡十四著作》詩:“主人薨城府,扶櫬歸 鹹秦 。”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青娥》:“汝父子扶櫬歸窆,兒已成立,宜即留守廬墓。”《天雨花》第十二回:“大人扶櫬房中去,幾番哭死又還魂。”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哀感

(1).謂悲傷感動他人。 晉 張華 《元皇后哀策文》:“孰雲不懷,哀感萬夫。”《南史·劉杳傳》:“﹝ 劉杳 ﹞十三丁父憂,每哭,哀感行路。”

(2).悲傷的感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喪家朔望,哀感彌深。” 唐 韓愈 《憲宗崩慰諸道疏》:“伏惟攀慕永痛,哀感難勝。” 葉聖陶 《線下集·潘先生在難中》:“生離死別的哀感湧上心頭。”

撫軍

(1).謂太子從君出征。《左傳·閔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則守,有守則從,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古之制也。”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東宮居曰監國,行曰撫軍。”

(2).官名。將軍稱號。 三國 魏文帝 封 司馬懿 為撫軍將軍。其後 晉 、 南北朝 皆有此稱,省稱撫軍。《晉書·宣帝紀》:“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晉 盧諶 《贈劉琨》詩:“桓桓撫軍,古賢作冠,來牧 幽都 ,濟厥塗炭。”

(3).官名。 明 清 時巡撫的別稱。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路公別傳》:“入為御史,劾 宜興 、 烏程 、 巴縣 三閣老,一太宰,二撫軍,皆人所不敢言者。” 清 酉陽 《女盜俠傳》:“ 朱 某 江蘇 人,以諸生捐納知縣,需次 山東 ,奉撫軍委,解餉入都。”

門下

(1) [a hanger-on of an aristocrat]∶門客

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門下有毛遂。門下二十人

(3) [disciple]∶門生;弟子

(4) [your]∶敬辭,稱對方

竊為門下憂之

(5) 門庭之下 [be one's disciple]

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四》

比門下之客。

比門下之車客。

問門下諸客。

慈雲

佛教語。比喻慈悲心懷如雲之廣被世界、眾生。 南朝 梁簡文帝 《da4法頌》:“慈雲吐澤,法雨垂涼。” 唐太宗 《三藏聖教序》:“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 明 崔子忠 《送僧歸滇南》詩:“兵戈前路息,萬里憶慈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仰藉慈雲之庇,庶寬雷部之刑。”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