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不失己、不失人,曾固邦交留懋績; 范堯夫無愧名臣之子,得其忠、得其略,克承先業裕詒謀。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不失己、不失人,曾固邦交留懋績;
下聯:范堯夫無愧名臣之子,得其忠、得其略,克承先業裕詒謀。

對聯備註:

(清-程壽保《挽曾紀澤聯》)

參考注釋

公孫

(1).諸侯之孫。《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漢書·惠帝紀》:“內外公孫。”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公孫,宗室侯王之孫也。”

(2).對貴族官僚子孫的尊稱。《儒林外史》第十回:“ 蘧公孫 呈上乃祖的書札並帶了來的禮物。”

(3).複姓。 戰國 魏 有 公孫痤 。見《史記·秦本紀》。

四國

(1).四方鄰國。亦泛指四方,天下。《詩·大雅·崧高》:“揉此萬邦,聞於四國。” 鄭玄 箋:“四國,猶言四方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子大叔 曰:‘若四國何?’ 子產 曰:‘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 宋 蘇軾 《石鼓歌》:“皆雲皇帝巡四國,烹滅qiang6暴救黔首。”

(2).指四方諸侯國。《周禮·天官·司會》:“以周知四國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 賈公彥 疏:“四國,謂四方諸侯之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

不失

(1).不偏離;不失誤。《易·隨》:“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孔穎達 疏:“以所隨之處不失正道,故出門即有功也。”《論衡·量知》:“御史之遇文書,不失分銖。” 劉盼遂 集解:“不失分銖,不出一點差錯。”

(2).不遺漏;不喪失。《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魏源 本義:“恢恢疎闊而自無漏網之人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酌奇而不失其真,翫華而不墜其實。”

(3).還算得上;不愧。 明 胡應麟 《詩藪·外編·元》:“故蹈 元 之轍,不失為小乘;入 宋 之門,多流於外道也。” 茅盾 《子夜》十七:“ 吳蓀甫 乾笑著說:‘能進能退,不失為英雄。’”

失人

謂錯過人才;錯用人才。《論語·衛靈公》:“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 周公 大聖,以貴xia6賤,吐哺握髮,懼於失人。” 宋 蘇舜欽 《火疏》:“臣以謂近位之失人,政令之多缺,賞罰弗公之所致也。” 明 劉基 《雜解》:“有天下未嘗無人也,有人未嘗無用也,用得其當謂之得人,用失其當謂之失人。”

邦交

[diplomatic relations;intercourse between nations] 古代諸侯國之間的交往,泛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懋績

大功績;功績。《晉書·王湛傳論》:“雖崇勛懋績,有闕於旂常,素德清規,足傳於汗簡矣。” 宋 張友正 《歙州披雲亭記》:“ 友正 家正此山之下,獲游此亭之上,思刊懋績,輒課庸詞。” 明 朱鼎 《玉鏡台記·擒王敦》:“懋績豐庸,捷書奏九重。” 黃遠庸 《北京之新年》:“ 秉鈞 德薄才鮮,毫無懋績。”

無愧

[feel no qualms;be worthy of;have a clear conscience] 沒有什麼對不起別人之處

於心無愧

名臣

有名的賢臣。《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廷尉 方今天下名臣。”《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 唐 呂延濟 題註:“名臣,謂有賢才,立功業,垂名於後代者也。” 宋 梅堯臣 《謹賦》詩:“往往得遺逸,烜赫見名臣。” 清 張穆 《與陳頌南書》:“古今必無徼倖之名臣循吏也。” 魯迅 《墳·論“ta66的!”》:“身分也高了,家譜也修了,還要尋一個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

之子

這個人。《詩·周南·漢廣》:“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鄭玄 箋:“於是子之嫁,我願秣其馬。” 晉 潘岳 《悼亡詩》:“之子歸窮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問 《寄贈龐漢》詩:“之子貧居久,詩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臨淮玄素招集松筠閣》詩:“之子蓄奇懷,中宵肆良讌。”

克承

能夠繼承。 唐 韓愈 《息國夫人志銘》:“婉婉夫人,有籍宮門,克承其後。” 清 侯方域 《重修白雲寺碑記》:“余惟昔者 崇禎 以前,實克承 慶曆 之業。” 唐弢 《尺素書》:“在對待 魯迅 問題上, 姚文元 也精通家學,克承父業,襲用了 姚蓬子 的手法。”

先業

(1).先人的事業。《國語·晉語九》:“及 景子 長於公宮,未及教訓而嗣立矣,亦能纂修其身,以受先業。”《南史·裴子野傳》:“ 子野 曾祖 松之 , 宋 元嘉 中受詔續修 何承天 《宋史》,未成而卒, 子野 常欲繼成先業。” 清 陳夢雷 《解介士傳》:“使 彭王 守先業勿替臣節,膏流天壤,當與借箸分肉之功爭烈。”

(2).佛教語。宿業。《百喻經·嘗庵婆果喻》:“目睹現世貴賤貧窮皆是先業所獲果報,不知推先業以求因果。”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若引之先業,冀以後生,更為通耳。”

詒謀

猶詒燕。 唐 李德裕 《<黠戛斯朝貢圖傳>序》:“臣伏思 太宗 往日之懼,致我 唐 百代之隆,則聖祖詒謀,可謂深矣。” 元 袁桷 《冊皇太子賀皇太后表》:“承天正位,詒謀啟於重闈;諏日揚廷,渙號昭於寶冊。”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 世祖 入關,始嚴天澤之分,裁抑諸王驕蹇之習,遂壹寰宇,詒謀至今矣。”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