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十萬戶侯梅鋗

盧新民·發表於2022-10-08 16:35:10

梅鋗(前244?—前196)餘干梅港人,據記載其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後人。(勾踐本姓姒,越國滅亡後,許多越人改姓,因勾踐曾將兒子封在梅里,所以這支越人改姓為梅。後越人不斷南遷,梅鋗的父親遷居至餘干安樂鄉,即今梅港)。吳芮以番令舉義反秦,佐諸侯、誅暴秦,以梅鋗為將。滅秦後,項羽封梅鋗為十萬戶侯。漢朝建立,劉邦封梅鋗為台侯(一說廣德侯)。

同治版《餘干縣誌》:“梅鋗,安樂鄉梅港人。吳芮之為番陽令,天下方亂,芮以鋗為將,教練士卒,保番民,故番有督軍湖(舊志注,即今東湖)。項梁起兵江東,芮率越人應之,以鋗領兵,至南陽從沛公,降析酈二邑。至鹹陽,從項羽入關有功,封十萬戶,為列侯,崇祀郡鄉賢祠。”

前196年,梅鋗去世,歸葬餘干梅港,當地建梅王殿以祭。傳說到了南朝宋孝建年間,梅王殿周圍有紫藤纏繞,“紫氣薄天”,“有天子之氣”,朝廷命當地官員斷其脈,又修建應天寺。

梅鋗在參加反秦義軍前,曾追隨當時的越王(越國滅亡後,其後人不斷有人稱越王)去嶺南。《直隸南雄志》載:“始皇並六國,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梅嶺家焉,築城湞水之上,奉王居之。”“百粵叛秦,首推雄傑為長,後眾皆賢鋗,乃長之。”梅鋗在廣東台嶺一帶,築城湞水上,“奉王居之”,擁兵據守。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梅鋗在台嶺地區招募兵勇,擴大隊伍,伺機而動。他一方面組織開荒造田,利用中原先進的牛耕技術,發展稻作經濟;另一方面開展軍事訓練,在台嶺各險要隘口設立關卡,派人守衛。嶺南地區的壯士紛紛投到梅鋗部下,其中最有名的是庾勝兄弟。梅鋗在台嶺屯糧練兵,艱苦創業,百姓休養生息,稱雄一方。庾勝兄弟駐守的山嶺,後來分別稱為大庾嶺、小庾嶺。梅鋗還修築了溝通嶺南與中原的道路,給嶺南帶來了先進的吳越文化和生產技術等,對嶺南的開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以梅鋗及其部下為首的“梅越”還是湖南梅山文化的締造者之一。據《百越源流史》載,“當吳芮徙封長沙王時,梅鋗也率眾西遷到長沙郡之新化、安化的梅山”。學者龍沛林認為,沒有梅鋗越徙居梅山,梅山地域便不叫梅山,也就談不上梅山文化。傳說梅鋗被劉邦封於梅山一帶時,給予其後代不服徭役、不納賦稅等特權。梅鋗及其後人在梅山一帶對內實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給自足的政策,對外依賴梅山天險優勢實行武裝割據,從而確保了梅山地區“舊不與中國通”的“獨立王國”,在封建王朝的包圍中延續了1200多年。直到1072年,宋神宗派大將蔡煜、章惇開梅山,這才重新接受朝廷的管轄。

對梅鋗波瀾壯闊一生的成就,有學者評價:自梅鋗始,開創了漢、越及其與其它少數民族聯合反抗統治鬥爭的先例,加速了百越社會的漢化和封建化進程。清朝學者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謂:“越人以文事知名自高固始,以武事知名自梅鋗始”。由此可見,梅鋗在華夏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梅鋗在開發嶺南、促進嶺南經濟文化發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這裡的人們將梅鋗奉為神靈,至今祭拜。比如廣東梅州就是梅溪宮,供奉的“梅溪聖王”就是梅鋗。梅溪宮的正殿柱聯曰:“漢時功業清時福,當日威儀此日神。”梅溪聖王又稱“梅溪公王”,在梅州客家人心目中地位很高,他是福祿神明,是鄉間村民的裁定和守護之神。在文獻記述和民間傳說中均有不少關於“公王顯靈降雨”等相關故事。當地人介紹,解放前,如當地遇久旱無雨,人們便把梅溪公王抬出去,祈求公王顯靈降雨。每年農曆八月初三,還要舉辦“扛公王出巡”和“接公王”的民俗活動。此外,在湖南梅山文化中還有福神的信仰,其最先崇奉的神祗就是梅鋗。福神信仰遍及上下梅山,輻射到幾乎整個湖南,後傳播到江西,改作“邑里福德正神”。而傳播到福建、台灣,則改成“福德正神廟”。

廣東百姓對“梅溪聖王”、“梅溪公王”的頂禮膜拜,以及湖南、江西、福建、台灣等地百姓對福神的信仰,都是對梅鋗的一種紀念,寄託了百姓對開發嶺南的先驅梅鋗的無限追思,體現了對“梅文化”,對秦末漢初大將、十萬戶侯梅鋗的無限敬仰!

(盧新民提供)